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德国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的知识,也会解释一下德国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的名称。如果你能偶然解决你正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这个网站,现在就开始! 德国人修...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德国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的知识,也会解释一下德国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的名称。如果你能偶然解决你正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这个网站,现在就开始!
有人说,下水道虽然看不见,但关键时刻可以考验这个城市的良心。据说青岛这个唯一不怕洪水的城市,下水道系统非常庞大。然而最近有传言说青岛这么完善的排水系统是德国制造的。德国一百多年前建的下水道还能用,隔一段就有一个油纸包,里面装着图纸,备件还是崭新的。
感情德国来殖民的时候为我们做了什么好事?这种精心制作的作品简直就是对国家下水道系统的一记耳光。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1898年,清政府无能。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德国认为可以占领青岛,所以愿意花大力气在青岛搞建设。当时德国在下水道建设方面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经验,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他们把生活污水和雨水分开处理,这样下大雨的时候,雨水就不会被生活垃圾堵塞。德国也建了很多涵洞,都用陶瓷覆盖,这样雨水就可以很快沿着下水道排到海洋里。
对于下水道,他们的建造技术是一流的,但他们只在他们居住的租界周围建造,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质。至于他们的生活污水,总是直接排到华人居住的区域,导致华人区成为臭水沟,青岛人民饱受折磨。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政府立即开始整治德国人居住区造成的污染问题。后来青岛政府学习了德国的技术。到了90年代,青岛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统,他们也把这项技术推广到了国内其他省市。如今青岛的下水道总长3000公里,德国建的那一段只占一小部分。
一百多年后,德国修建的下水道仍在使用,但青岛政府对其进行了翻新,很多下水道甚至换了管道。而且下水道里全是水泥,怎么挖油纸包?想都不敢想。
但是,每当夏天下雨,德国修建的青岛下水道一定会被网友再次提起。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排水系统太差,遇到暴雨就会被淹,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德国下水道的谣言恰恰戳中了大家的自卑和对外的崇拜,让他们淡化了这段屈辱的历史。
但回想起来,100多年前居住在青岛的德国殖民者并没有修建什么高楼,而是修了下水道。即使在今天,中国有多少城市在搞建设的时候会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成就的事情?
人们到青岛旅游,大多会对这里的德国风情赞叹不已。青岛之所以如此具有异国情调,是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青岛长达近20年的占领。
1896年,德国要求清廷租借胶州湾,被清廷拒绝。次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青岛湾,强行占领。
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廷与其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合同,其中“胶澳”指胶州湾。根据条约,德国租借胶澳及其周边地区99年,并有权建设自由港口和铁路。
这个不平等条约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之头。
之后德国人为了显示自己在列强中的强大实力,想把青岛建成“模范殖民地”。
当时,他们邀请了大量的城市规划专家和设计师,对青岛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布局。之后,他们建造了一座完全德国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这就是今天青岛的基本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
100多年后,一个谣言在一个多雨的夏天不胫而走,以至于今天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这个神话的内容是:
德国人在建设青岛的时候,不喜欢盖楼修别墅这种表面文章。而是集中精力在青岛修下水道。
这项工作虽然看似吃力不讨好,但却给了我们一个永不泛滥的青岛。
百年后,青岛有关方面甚至收到一封德国公司的邮件,说当年下水道里藏着用油纸包着的零配件。现在原厂零件的使用寿命已过,可以用来更换下水管道的接口零件。
中国人找到存放零件的小仓库,打开油纸,发现里面的零件光亮如新。
当时看到这个谣言,作者本人毫不含糊地选择了相信。因为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德国制造意味着做工上乘,贴上德国标签意味着质量和保证。
不过这个谣言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谣言,事情的真相如下。
第一,青岛下水道很“德”
青岛下水道是当年德国人精心修建的,这是真的。当时德国人为了打造“模范殖民地”,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上确实下了一番心思。
当年德国人修的下水道长约80公里,最宽处连汽车都能跑。此外,他们还采用了先进的雨污分流技术,高瞻远瞩地将城市中的雨污分流。
管道主体呈上宽下窄的蛋形。它是水泥做的,下面一层是陶瓷,这样水可以过的更快,土壤也不容易沉积。
看,德国的下水道真的很“德国”。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二、青岛下水道的“殖民品牌”
德国人虽然为青岛修建了高质量的下水道,但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造福中国人民,而是为了体现“模范殖民地”的优越性。
当德国占领青岛时,这座城市被分为西方人居住区和中国人居住区。德国人住在市中心的西方人区,而中国人只能住在大宝岛村附近的中国人区。虽然中国人可以进出青岛,但不允许在这里买地、建房或居住。
所以被德国人贴上“低劣肮脏”标签的中国人,是享受不到这些地下管道带来的好处的。
3.青岛为什么没被淹?
青岛为什么没被淹?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完善地下排水管网。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德国下水道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它在今天的作用极其有限。今天的青岛城比一百多年前扩大了很多倍,德国的下水道根本覆盖不了。而且随着这些年岛城的改造,原来德国的下水道也被破坏了,只剩下2.6公里。这么短的下水道,怎么承担这个建成区6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的排水任务?
所以现在的青岛,排水只能靠新建的管道,而不是德国古董的那套。
第二,地形。青岛不易积水的根本原因是其特殊的地形。
整个岛城三面环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城市下水道就是根据这种特殊地形修建的,可以快速将雨水排到海里,防止城市内涝。
因此,德国的下水道不是一个神话。
4.为什么很多人相信?
一个百年前的地下管网,如何承担今天广大青岛市的排水任务?这个谣言其实很容易被戳穿。
然而,2010年夏天,当许多城市发生内涝时,它迅速说服了人们。2020年夏天,暴雨肆虐南方多个城市,造成大面积内涝后,这个谣言再次在网上传播,并被很多人相信。为什么?
第一,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国货质量的担忧和怀疑造成的,尤其是经常爆发的“豆腐渣工程”,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感。
其次,在质量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产生了“外国的空气也是甜的”的错觉,对德国的刻板印象让这些人产生了“光环效应”,认为德国生产的产品都一定是精品,甚至可以上升到一个神话。
那段话是这样的:德国在青岛建的下水道,一百年后还会照常使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百年后的今天,管道内部的一些接头零件需要更换。青岛市政府某公司以闲置为由拨通了德国的电话,但德国负责修建青岛下水道的公司依然存在。人家还在电话里跟他说,别着急,你可以在附近三米左右找找,有一个隐蔽的零件存放点,市政公司的工作人员按照提示操作,就找到了零件,存放在一个油纸包里。打开后光亮如新,换了就能用。
据说这个笑话后来被一家德国报纸驳斥,在德国被传为笑话。
还用德国报纸反驳谣言。一听就是假的!根据段落中描述的零件,如金属制品,下水道由陶瓷或石头制成。关节部分在哪里?又不是供水管!
这个笑话后来被打破了,很多新版本的笑话由此诞生。比如德国游客来青岛旅游,突然肾衰竭。德国人建的医院没有适合德国人的肾源。这不是德国人建的医院吗?于是我打电话给德国,德国人说不用担心。既然我们那时建造了它,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医生挂了电话,按照电话里德国人的提示,在医院手术室下面的地板上翻出一个油腻腻的纸袋。打开后,虽然历经百年,但这挂腰光亮如新,换了还能用。多出来的那个晚上,医生回家做了一盘炒腰花,味道不变!
德国人当年修建的下水道总长80公里,但大部分都被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建或废弃。现在只剩下短短的三公里,占现在全市3000公里排水管道的千分之一都不到,但它还在!是啊!制造!用!
不高,2.5米。成年人站着绝对没问题(姚明也行);也不宽。3米,跑个车没问题(双车道达不到)。
所以,我们说,“德国人在青岛待了17年,没有盖一栋楼,也没有建一个光广场,但首先他们花了很大力气修下水道。这些工作不会被任何人看到,而且通常是吃力不讨好的。但一百年后,所有中国人都看到了:一个永不淹水的青岛!”这句话本身,没有错!
没毛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防止青岛老城(德占区)被淹的重要因素:青岛老城全是山,你往地下挖,都是花岗岩。下水道坡度很大,管径粗,不存在淤泥堵塞的可能,排水当然顺畅。
据市政官员宣传,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也吸收、借鉴、继承了德国人的设计思想,所以青岛成了一座在暴雨中不会被淹的城市。
上面那句又是吹牛。小时候台东的钟家洼和四方铁中一带都是后期新建的下水道。下雨的时候还是一片泽国,当然也有地势低的。
总而言之,当年德国人带给青岛的不仅仅是老城区的天主教大教堂、基督教大教堂、八大关国际大厦等德式老房子,还有满大街塑料袋装的青岛啤酒。下水道也是一个杠杆。
19世纪的欧洲,伴随着第七次鼠疫流行和第三次霍乱流行,在此期间,欧洲开始掀起人类健康革命的第一波浪潮。法国、英国和德国在同一时期分别修建或改善了3354下水道建设,这是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几张法国修建的至今仍在使用的下水道的照片,就能知道欧洲人是多么发自内心的重视这一点。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国家任何一个城市学习!
没有,这些都是《意林》,《读者》鸡汤。他们总是喜欢夸大外国,然后贬低国内。最著名的有德国下水道,日本洗碗,日本夏令营,美国素质教育。但是这些鸡汤基本都是他们编的,都不是真的。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贬低东西,比如贬低国内的孩子,贬低国内的管理部门。这个所谓的德国下水道就在青岛,这个全世界公认的美丽城市。
1.青岛的德国下水道
青岛以前是德国的租界,所以当时德国在青岛建了各种各样的房子。所以直到现在,在青岛市区和栈桥附近仍然有很多欧式建筑。既然建了各种建筑,下水道就是必须要建的东西之一。所以青岛当时确实有德国建的下水道,一度长达80公里。但是,下水道也有一定的寿命。到目前为止,德国留下的下水道只有2.00公里但不到3公里。
第二,青岛强大的排水能力
青岛是一个沿海城市,降水量很大。所以,在各个城市的街道因为强降雨变成了小河之后,干燥清爽的青岛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青岛的排水能力确实很强,但是如果把这一切的功劳都归结于剩下不到三公里的所谓德国造的下水道,就有点过了。而且德国也有人出来辟谣,说青岛的排水功能强大,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青岛的人。
因为青岛的地形,即使下雨,最终也会顺着道路流入大海。再加上青岛的气候因素,不像南方降水多,排水压力自然没有南方大。最后,在德国修建下水道的时候,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它们留下的一些资料为后来青岛的排水系统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但是青岛的排水系统是自己建的,不是德国建的。
很多网友认为,青岛被誉为“中国最不怕洪水的城市”,是因为上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时修建的排水系统。网上很多帖子都是基于2010年某南方媒体发表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确实对青岛有影响,但“青岛不怕德国下水道泛滥”的归因过于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说,德占时期共修建排水管道80公里,但由于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大部分管网已陆续进行了改造和翻新。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的雨水涵洞和污水管道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三区排水管网总长度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复的管网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微乎其微。
记者还参观了仍在使用的2.66公里长的德国排水管网。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于青岛前海一线,距离青岛著名景点3354栈桥仅数百米。管口呈长方形,长约3米,高2.5米,内部类似西北的一个山洞。
网上一直有传言说大货车可以在管道里面跑,有点夸张,但是汽车单向通行应该没有压力。
专家认为,青岛很少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这是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温和的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一座典型的有山、有海、有城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的地形使降雨能够通过地表径流迅速流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持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不过,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虽然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一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洪带来了很多隐患。例如,吉焦铁路贯穿整个青岛市。当时修建了很多地下涵洞,让铁路通过。这些涵洞成了城市防洪的重灾区,这些涵洞几乎每年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在防汛期间设立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每年都有许多地方政府到青岛考察,一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但是,正如乔全荣在知乎的回复中所说,与一百年前相比,今天的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条路下面都埋着十多种管道,不太可能像当年德国人那样建“能跑车”的下水道。
另外,市政建设必须考虑成本。比如800 mm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 mm管径可以保证95%下雨不积水,但成本相差数倍。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做到100%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德国青岛修建的下水道介绍到此为止。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网站的内容。关于青岛建造的下水道的名字的更多信息,请不要忘记在这个网站上查找。